
日前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《新冠肺炎疫苗第二次补充免疫实施方案》,明确提出目前在第一次补充免疫的基础上,可在感染高危人群、60岁以上人群、基础疾病严重人群、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次补充免疫。
随着奥米克隆毒株致病性的减弱、疫苗接种的普及和防控经验的积累,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。我国先后出台了9版防控方案,出台了20条和“新十条”优化措施。总的趋势是疫情防控要更加注重科学性、专业性和准确性。在政策调整过程中,各地要抓住防控工作面临的最突出、最紧迫的问题,聚焦短板和薄弱环节,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。
老年人、孕产妇、儿童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是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,也是感染新冠肺炎后可能引发严重疾病的弱势群体。保护弱势人群免受疫情高峰的袭击,避免可能的医疗流失,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。
专家普遍表示,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。但是,加强以老年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免疫接种是迫切和必要的。对于老年人来说,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仍有提高的空间。同时,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,保护效果减弱。已开展第二剂强化免疫,部分国家和地区有实践经验,对保护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效果明显。只要是没有接种禁忌症的人群,就应该实现“全部打完”。相关部门也要继续优化接种服务,通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、临时接种点、流动接种车等措施,最大限度地方便老年人接种疫苗。
如果老人等弱势人群在感染后不幸发展成重症,能否得到适当的医疗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之一。目前,全国危重症床位总数为13.81万张,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危重症床位10.65万张,近10万人危重症床位10张。专家建议,鉴于阳性重症患者激增,需要提前设计扩容方案,将有条件的普通病房转为ICU病房。
尤其是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乡镇,急需弥补危重病人救治的短板。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下发的《依托县域医疗社区提升新冠肺炎农村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》,县级三级医院要加快综合ICU病房的建设和升级,确保用于收治各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综合ICU床位数不低于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总数的4%。疫情是一大考验。既要坚定沉着地克服各种困难,又要做好“补课”准备,把抗击疫情与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结合起来。
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加强自我保护仍然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。有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现在老年人最重要的是‘躲病毒’!商场、市场要减少,尤其是人多拥挤或者不通风的地方。”老年人平时喜欢的广场舞、麻将、聚会、聊天活动,这段时间不妨停下来。当然,老年人也不必非理性恐慌,尤其不能听信不科学的谣言。他们应该遵循科学的指导,以理性的态度和平常心来了解疫情。
总而言之,从预防到治疗双管齐下,科学准确地实施“新国十条”优化措施,努力让弱势人群平稳度过疫情高峰,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,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。对于普通大众,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,关爱身边的老人、孕妇、儿童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,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。齐新齐心协力,为重点弱势群体筑牢疫情防控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