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康复> 内容

汇聚各方力量守护儿童成长有温度的举措暖民心的行动

时间:2022-12-22 08:24 | 来源:网络 | 作者:山歌
汇聚各方力量守护儿童成长有温度的举措暖民心的行动

核心阅读

近年来,西藏林芝积极开展困境儿童保护工作:入户走访,摸底调查,建立档案,及时发现困境儿童,给予救助;持续跟踪,一对一个案服务,各种特色活动;组织社工专业培训和经验分享会,提高社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,帮助社工更科学有效地服务困境儿童。

走进西藏林芝市八一区白马岗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展板。展览的主体是一张手绘地图,上面有一个注解,上面有街道各个社区的困境儿童分布情况和档案编号。

"每隔一段时间,我们会更新展板上的信息."社工杨庆坤(音)告诉记者,“对于辖区内的困难群体,包括儿童、老人、残疾人等民政部门的重点对象,我们将在家里开展社工服务,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。”

如今,林芝已有18个这样的社工服务站,成为有效保护林芝困难儿童的一线力量。“汇聚各方力量,林芝积极介入困境儿童保护,加强未成年人保护。”林芝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挨家挨户走访,发现问题。

建立档案分类政策

上午,记者随杨庆聪来到这家家政公司。收拾好材料,穿上蓝色的社工背心,杨青丛快步走出社工服务站的大门。“这次是短距离。我们走着去吧。”她告诉记者。更多的时候,Yangqingcuom需要骑自行车,乘公共汽车等。去住户对象的家。

该地区有2万多居民,其中有近100户困难家庭,他们都是Yangqingcuom的主要客户。去年年底,两名社工站的社工花了三个月时间,逐户探访这些家庭,彻底调查他们的情况。

2021年9月,林芝在全市建立7个社工服务站;2021年12月,民政部门选择“服务基础大、需求突出”的11个点作为第二批社工站建设试点。“这些社工网站的投入,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困境中的孩子,帮助他们。”林芝社会工作指导中心社工伊·Xi顿珠说。

次仁卓嘎是社工在他们家发现的一个困难儿童。次仁卓嘎来自单亲家庭。作为清洁工的母亲,她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,她的家庭是民政部门的重点。

“妈妈,我背书包的时候身体疼。”刚进户的时候,社工听到次仁卓嘎跟她妈妈说。他们立即询问了次仁卓嘎的身体状况,并迅速安排她去医院检查。没过多久,考试成绩就出来了。原来,次仁卓嘎患有脊柱侧凸,病情严重,需要手术。

“通过家访、问卷、访谈等方式。,全面掌握重点服务对象的具体信息,实现对困难群众的信息建档全覆盖。目前,我们已经为全市325名困境儿童建立了档案,分类施策,边走访边解决问题。”易敦柱说。

开展结对援助服务。

组织一系列专项活动。

不久前,次仁卓嘎刚刚从广东深圳手术归来。她也是林芝最早去深圳做手术治疗的四个孩子之一。

次仁卓嘎家庭条件困难,家里出不起治疗费。为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,林芝市民政局将次仁卓嘎纳入困境儿童救助范围,及时送至深圳市儿童医院救治。差旅费、生活费由八一区民政局给予临时救助,医疗费由林芝市医保报销,其余由深圳市儿童医院承担,住院、检查、治疗、生活费给予合理减免。

社工也积极参与次仁卓嘎后续的恢复工作。次仁卓嘎回国后,杨青措姆等人多次登门拜访,告诉次仁卓嘎的母亲家庭关怀的重要性,引导她多关注次仁卓嘎的心理需求。

每一次社工进家,取得进展,都会进行整理,形成困境儿童档案,更清晰地记录孩子的变化,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。社工根据困境儿童的苦恼程度,进行持续跟踪和定期走访,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,形成153份“个案辅导记录”,使帮扶变得切实、细致。在白马岗街道社工服务站,记者看到了整整一柜子的困境儿童档案。拿出其中一个文件箱,打开一个属于次仁卓嘎的。里面有四五十页的记录,详细记录了多达17次的采访。

除了一对一的个案帮扶,林芝市民政部门还组织了很多活动,以专题的形式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困境。

社工在探访中发现,马小虎可能存在自卑等心理问题。当达瓦·杨总等人开始策划一系列活动时,他们立即邀请马小虎参加。几次活动之后,马小虎逐渐敞开了心扉。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孩子们的相互讨论帮助马小虎逐渐走出了自卑。过去,马小虎很少和周围的人说话,别人问什么他都不回答。现在,他不仅经常主动发言和提问,下课后还和朋友有说有笑,变得开朗多了。

林芝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与困境儿童及其家庭、学校、社区、政府及周边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,汇聚社会资源,建立困境儿童保护服务体系,不断增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性。

加强训练。

提高社工服务水平。

几次探访后,95后女孩达瓦·杨总产生了许多感触。从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,她回到家乡从事社工工作。虽然在林芝土生土长,但“正是这份工作让我对家乡的社会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。”瓦·杨总说。

在马小玲家,达瓦·杨总、马小玲和马小虎的兄弟姐妹一起包饺子。那时,她注意到马小玲的洋娃娃是编的。她想了一会儿,问马小玲:“姐姐,你要不要编辫子?”不愿与人打交道的马小玲沉默了很久,但实际上同意了。因此,马小玲很快与达瓦·杨总走得很近。这个变化给她留下了新社工的印象。

在林芝,社会工作者大多是像达瓦·杨总这样的年轻人。他们在工作中学习成长,学习如何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。

下午走进林芝市社会工作指导中心,一群人正在忙碌着。伊敦珠和达瓦杨总正在电脑前处理社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。“一些日常工作,社工经常来咨询,我们在专业范围内给他们解答。”坐在电脑前,达瓦·杨总一边工作一边说。

“我们的社会工作指导中心是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和发展提供建议,帮助他们更加科学有效地工作。”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艺兮·顿珠说,“我们开展了57次社工专业培训,21次线下督导,10次社工站内共学活动,160次共学活动。这些活动为社工开展专业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为基层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社工。”

两名从广东到西藏的社工负责指导中心的指导工作。“藏族社工陈老师经常给我们进行线上线下的培训。我们会就平时面试遇到的所有问题向他求教。”青措姆说。

2021年10月以来,西藏两名社工在指导中心带领两名社工,对7个社工站进行网上和现场督导。他们教导前线社工如何进行家访、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。陈等人还带着社工进行案例分析和工作规划,解答他们的实际问题,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,予以肯定,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,帮助他们缓解工作中的负面情绪。

“从一开始不懂面试,到能够独立开展个案服务,独立策划开展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,一线社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。”陈对说:

人民日报